【台灣醒報記者陳思翰台北報導】針對6歲以下孩童禁止補習的法令,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在院會記者會上澄清,教育部從93年起就已明定禁止文理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的孩童。他強調,只要是有助於孩童身心發展,教育部並不禁止,但他堅決反對記憶背誦式教學,要讓孩童快樂成長。
教育部昨天公布「補習及進修教育法」草案,禁止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幼童,包括作文、美語、珠心算、圍棋、大腦開發等強調記憶背誦的腦力課程等,引起家長與補教業者抗議。
吳清基今天表示,教育部從民國93年起就開始禁止文理補習班招收幼童,這是該部與幼教團體、學者的共識。他說,前部長杜正勝在該年與許多幼教團體討論後,就訂出相關政策,更在94至95年時,一再修正補習班及托兒所的招收規定。
他說,孩童在文理補習班,平均只能分配到1.2平方公尺的教育空間,然而在幼稚園及托兒所,孩童平均卻可以分配到5.5平方公尺的教育空間,相較之下孩童可以有更開闊的學習空間,也認為在補習班從事英語教學等課程不利孩童身心發展。
他強調,並非不能補美語,但必須給孩童一個快樂的環境,孩童應該在遊樂、美勞等多元遊戲的環境中學習。他以台北市為例,有些文理補習班轉型為幼稚園或托兒所,教小朋友學英語或才藝,但場地空間、師資、課程都要符合規範,也要接受評鑑,才能保障幼兒的身心發展。
每到晚間八、九點、周末假日,補習班外頭總是擠滿等著接送的家長,未來這種情況,可能將大幅減少!為了遏止學齡前補習歪風,確保孩童身心發展健全,教育部拋出「六歲以下兒童不能補習」的新政策,雖然立法原意良好,但考量台灣現實環境,又讓人感覺教育部管太大!
事實上,兒童到底是要即早潛能開發,還是順其自然快樂成長,兩派說法各有擁護者。從教育學者角度來說,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峰指出,兒童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太早學習外國語、握筆寫字,對於手部小肌肉、日後學習興趣都可能揠苗助長。
但補教業者不以為然,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批評,教育部此舉,將讓幼兒補習地下化,強化階級差距,助長高貴的家教!
此外,讓人詬病的是,這套政策有兩套標準,只禁止補習班,卻對於幼兒園課後提供的才藝課程,沒有列管。雖然教育部以這些才藝課不再正規課程內為由,但既然認為文理、智能、記憶類課程,可能對孩童發展有害,為何不一視同仁加以管制?讓政策存有模糊空間?全國家長團體協會理事長謝國清認為,「怎麼落實執行,不讓補習,班掛由頭掛狗肉,教育部要有辦法。」
補習在家長心中,除了有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更有彌補家長心中,讓孩子幫自己圓夢,甚至炫耀的心態,兒童美語、作文、大腦開發、珠心算這些課程,所費不貲,但每年還是有數以萬計的家長願意掏腰包,成就了台灣一萬八千多家立案的補習班林立,教育部應該思考,台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事實上,補習不該被妖魔化,家長為何不可讓學齡前孩童自由發展,學自己所愛,憲法不也保障人民受教權嗎?
教育部應該做的是,如何從教學、升學方式等著手,讓家長不迷信補習,才是根本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