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心得:莊坤良教授演講

在上學期試教時,有組別負責到教英詩,
由於同學們向教授反映不知如何教英詩,
因此,這學期的實習課,
教授們很用心的邀請到以文學教學著名的莊坤良教授演講,
演講內容除了講述文學該如何在教學現場中呈現,
教授也分享個人英語教學的觀點!

*演講內容為"文學教育與英語教育的新關係"

1. 閱讀的重要性
莊教授提到閱讀是很重要的,
這種閱讀不是單看過文本就較做閱讀!
重要的是"閱讀的過程",
也就是說讀者需要邊閱讀邊思考!
例如:可以思考筆者架構故事情節的手法,
角色做某事的背景動機等等,
而教授提出閱讀的三步驟: 
read lines  -->   read between lines --> read beyond lines
透過邊閱讀邊思考的方式,
讀者才能算是有真正把該文本消化吸收, 
而閱讀時如果能做到 think --> interact --> internalize, 
這樣學到的東西才會持久!
另外,邊閱讀邊思考也是在幫助讀者可以
" from reading to writing"

我非常認同邊閱讀邊思考的觀點,
因為沒有經過思考,
我們讀者只是讀過文本而以,
在這樣的狀況下,之後如要寫作,
其實會面臨到寫不出東西來的窘境,
以前自己就有類似的狀況,
只是顧著閱讀書籍,卻忽略了思考這一塊,
等到要寫東西,卻寫不出來!這就是因為沒有思考,
書中的內容就不會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因此,我對於莊教授得此觀點,非常能感同身受!


2. 問問題也是一種學問
在文學教學中,老師也要學會問問題,
老師如果能問好問題,也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
老師問的問題應該要是有開放性且多元歧異,
而透過有爭議性的議題,學生才有機會去思考且討論,
當然問問題時,老師可以有層次的引導學生,
也就是說從事實類的問題到開放性問題!
(from factual question to open questions)


3. 文學評量
在文學教學,老師會請學生做相關的練習或是創作,
例如:英詩創作-->以自己的英文名字作一首詩
像這一類的學生作業,就是學生展現創意的一種方式,
對於這類型式的作業,老師不需要刻意去為學生打分數!
老師可以做的是給予ㄧ些回應或評語!
不幫學生的文學創作打分數是因為"創意"是很難用分數衡量的!
要是涉及打分數,恐怕是老師的主觀意識在做判斷,
也許對這位老師來說,某些內容很有創意,
但是對另一位老師來說,該內容可能不怎麼樣!
因此,創意這種東西要是用分數來評量,
對學生來說可能會不太公平,甚至會扼殺他們想要創作的心!
所以,老師最好就是給予ㄧ些回應即可!


4.課堂的最後五分鐘
一節課的最後五分鐘,通常老師們都會做些  麼呢?
不外乎應該是交待學生作業.考試或是下一次要做什麼吧!
教授提到說其實這五分鐘很重要!
老師們應該要好好運用這五分鐘!
以下分享的是莊教授的課堂五分鐘可以說的內容:
a. Sum up the content
b. Give students feedback
c. Give evaluation and appreciation
d. Comment on students' linguistic performance
e. Incite passion for English
f. Let them feel the sense of insufficiency 
and desire for English
g. Bury seeds in their minds

其實我們上學期在試教的時候,
大部分在做結尾時,
大是以"課程總結"與"作業交待"為主,
至於情意方面,
我們甚至是現場的教學老師很少會觸碰到這塊!
而這七項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項!
也就是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我想,這顆種子在經過老師誘發與學生的努力下,
會漸漸發芽,進而長成一棵大樹!
當然,老師要如何埋下這顆種子,
就是需要ㄧ些技巧,
我個人覺得老師在下課前,可以問ㄧ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為是推薦ㄧ些與課程相關的其他資訊,
而這些資訊老師不要全講完,
可以賣一點關子,
這樣可以誘發同學自己去搜尋,
這樣的動機進而會慢慢轉化為"自學"!


5. 是"教"? 還是"學"?
莊教授提到"教學"到底是重在老師的教?
還是重在學生的學?
當然,兩者都很重要,
不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稍微高於老師的教學!
這是因為,老師的教學目的就是在於要學生學會,
假使沒有學生的學,老師的教學也沒有存在的目的!
因此,教學的主體依然是學生,
老師的角色只是從旁協同而以,
而在老師的教學部分,
莊教授也點出,老師要"廣泛教學,而非侷限在教英文而以"
-->Be an educator, not just a teacher
也就是說,除了教課本的內容之外,
老師的教學也要和生活.文化甚至是生命做連結!


<總結>
聽完這次演講後,
我覺得對於文學教學又有ㄧ些新概念及方法,
以前暑假在學校幫忙教學生時,
自己就是有點太過於照本宣科,
在那樣的情況下,學生沒有機會思考,都是老師在講,
而我有發現學生當下的學習不是很好,
當然成果也不盡理想!
現在聽過教授的分享之後,
我發現當時課堂上所缺少的就是"思考"這部分!
這也是我以後再碰到文學教學的時候會多注意的地方!

我覺得演講其實也像是閱讀書籍一樣!
在聽的當下,
聽眾也需要 think --> interact --> internalize
因為講者的內容也許會因教學對象不同,
所呈現的效果也不一樣,
因此,在吸收內容的同時,
我們要去挑選適合我們的教學風格及對應到學生的學習式,
如此ㄧ來,才能算是有掌握並真正了解演講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